奥宏书架 奥宏书架
隶书双钩临摹本
书名 : 隶书双钩临摹本
出版社 :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
出版日期 : 2001-11
ISBN : 9787532229390
价格 : 4.50
装帧 : 平装
纸张 : 胶版纸
内容简介
隶书起源于先秦,盛行于汉代,所以学习隶书的资料,以著名的汉碑为主。《乙瑛碑》镌刻精到,字口清晰,用笔方圆兼备,波磔分明,结体端庄谨严,是汉隶成熟期很规范的书体,当为初学隶书的好教材。  《乙瑛碑》点画用笔要领:  一、平画:起笔藏锋逆人,头部呈圆势;换锋后中锋行笔,笔画比较平直,收笔时回锋收笔,不必顿挫。如“王、臣”的首横。有的平画中段略呈上凸形,带有篆书笔意,如“君、守、空”中首横。有的字平画较多,应长短参差,富有变化,如“鞭”字左旁的四平画,“直”字中的五平画和一波画。  二、波画:隶书中往往把横画写成波画,有一波三折之感,成为隶书中有特色的点画。起笔藏锋逆入,成蚕头形圆势;换锋中锋行笔,点画中段略上凸成弧势;后按顿后慢慢提笔出锋收笔,捺出处成圆弧形的燕尾状;故人称波画是“蚕头燕尾”(与颜体楷书不同)。如“典、丙、百、者”中的波画,落笔较重,取尽逆势,使整个波画圆润含力。  三、竖画:写法与平画相同,仅是改为垂直方向。起笔藏锋逆入成圆头势,调锋成中锋行笔,收笔有的提笔出锋上收成悬针状,如“祠、辛、有”中一竖;有的回锋收笔,末段成垂露状,如“丙”、“惰”、“神”中的竖。隶书起源于先秦,盛行于汉代,所以学习隶书的资料,以著名的汉碑为主。《乙瑛碑》镌刻精到,字口清晰,用笔方圆兼备,波磔分明,结体端庄谨严,是汉隶成熟期很规范的书体,当为初学隶书的好教材。  《乙瑛碑》点画用笔要领:  一、平画:起笔藏锋逆人,头部呈圆势;换锋后中锋行笔,笔画比较平直,收笔时回锋收笔,不必顿挫。如“王、臣”的首横。有的平画中段略呈上凸形,带有篆书笔意,如“君、守、空”中首横。有的字平画较多,应长短参差,富有变化,如“鞭”字左旁的四平画,“直”字中的五平画和一波画。  二、波画:隶书中往往把横画写成波画,有一波三折之感,成为隶书中有特色的点画。起笔藏锋逆入,成蚕头形圆势;换锋中锋行笔,点画中段略上凸成弧势;后按顿后慢慢提笔出锋收笔,捺出处成圆弧形的燕尾状;故人称波画是“蚕头燕尾”(与颜体楷书不同)。如“典、丙、百、者”中的波画,落笔较重,取尽逆势,使整个波画圆润含力。  三、竖画:写法与平画相同,仅是改为垂直方向。起笔藏锋逆入成圆头势,调锋成中锋行笔,收笔有的提笔出锋上收成悬针状,如“祠、辛、有”中一竖;有的回锋收笔,末段成垂露状,如“丙”、“惰”、“神”中的竖。  四、撇:也是表现隶书特点的点画,分直撇、斜撇两种。直撇起笔藏锋逆入成较厚重的圆势,调锋成中锋由上向下较直行笔,到三分之一处向左下外成圆弧形撇出,回锋收笔成圆头状,行笔速度较快,给人道劲之感,如“石”、“君”、“孔”字中的竖撇。斜撇藏锋逆人较轻,调锋成中锋行笔,向左下外45度方向,且行且按,由细渐粗,成圆弧形撇出,回锋收笔成饱满的圆头。如“文”、“各”“奉”、“为”中的斜撇。  五、捺:写法与波画相同,仅是角度不同。起笔藏锋逆人成圆势,换锋成中锋行笔,向右下外45度方向且行且按,逐渐加粗,到捺出处顿后提锋向右外捺出。如“吏、徒、能”中之捺。“通、“送”的捺比较平稳,斜度不大,应以注意。   六、点:点是其他点画的浓缩,变化较大,起笔多藏锋逆入,出锋要根据各种点的姿态,与其他点画的连贯而变化。竖点较垂直,如“家、府”中的首点。撇点向左挑出,如“心”部两点。挑点向右上外出锋,如“河、酒”中三点水,捺点向右下方出锋,如“须”字页部末点。  七、折画:折画是平画到转折处提笔换锋后再下按行笔,横竖转角处不能像楷书斜角外露,多数是把篆书中的圆转改为方折,分两笔写,如“事、意”中折画,而且竖画在转折处要略高于横画。有的折画的转折处是横画后迤下行,转角处圆转而有篆书运笔的意味,如“祠、弥”的折画。  隶书字形多扁平少狭长, 根据点画多少, 结构不同而变化。“蚕不并头,燕不双飞”是指“蚕头燕尾”的波画在一字中不能重复写两笔,这应在临摹中注意。